|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小溪 中国艺术鉴赏网学术顾问
我是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我的主人是曾侯乙。我1978年出土,迄今为止都没有复制品。我出土时置于墓主头部,专家认为是冠上的玉缨(帽带)。
我全长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采用新疆和田地区产的五块玉料白润的软玉雕刻而成。由三个榫卯合成的椭圆形活环及一根玉销钉连接成一个卷折自如的一条大龙。
工匠们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用了N年的时间,才雕成拥有卅七条龙、七只凤和十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的十六节玉挂饰。
你能看得出图片上下两个玉片的纹饰是否一样吗?是的,这是一块玉石雕刻好后,不把他们切断 ,在连接处小心打磨掏空,雕成固定或者活动的圆环,然后切割成两片,环形成了链接两块石头的桥梁,称为套雕出环。如同活页笔记本一样的做法。是不是非常神奇?
还有相同的结构,看你能不能找出来?玉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为战国晚期广为采用。看到这个环部位了吗?这是把一块石头掏空了,变成了活环。正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把五块玉石能够变成十六节的原因。
那个时代借助硬度高的沙砾和水参与加工,靠水冲,皮革,麻绳等工具,一点点的琢磨着。完成这样一件精妙绝伦玉器,需要工匠们经年的劳作。我的制作难度也极大的提升了我的价值。
我的纹饰起伏自然流畅,琢工精巧,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是战国玉雕中的瑰宝。我的价值难以估量,令当代人都叹为观止。记得来湖北省博物馆来看我哦!我一直在等着你呢!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刘梅(北京)